• 政务网
  • 微信
  • 英文版
  • 专题
面朝大海 心暖花开
阳光海口欢迎您!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资讯
 
奏响本土乡音 一起感受海南八音的魅力!

  在很多海南人心里,海南八音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送新娘》欢快的锣鼓预示着喜庆,《万花灯》悠扬的唢呐伴随着星点的孔明灯缓缓上升,《闹军坡》与海南盛大的节日军坡节一道开场……海南八音,是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化名片”,并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要由八种演奏而得名,演奏乐器分别为弦、琴、笛、管、箫、锣、鼓、钹。这些使用当地材料椰子壳、黄花梨、槟榔木制作的乐器组合在一起,曲调优美、嘹亮,演奏风格热烈、欢快,这种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音乐,在漫长的岁月中,丰富着海岛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1年春节期间,海南八音在骑楼老街的驻场演出受到市民游客的关注。通讯员邱天伟 摄

  从乐曲声中触摸传统脉搏

  我省知名作家莫晓鸣说,正是因为书写了《海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之《海南八音》一书,让他对海南民间音乐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也对海南八音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更加可钦可敬。

  海南八音乐曲非常丰富,目前收录由历史遗传下来的八音乐曲达500多首,这些乐曲有汉唐以来我国古音乐的遗韵,而在流传过程中,它们得到不断的修改和完善,它们记录着当地人的点滴生活,承载着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认同,是一种特殊的记忆载体。


  海南省非遗美术作品展中,画家郭欣创作的油画《八音·合奏》,用美术展示了非遗魅力。记者苏弼坤 摄

  也许是听过太多经典的海南八音演奏,莫晓鸣娓娓道来:海南八音演奏的乐曲恢弘气势,鼓声雷动,唢呐长鸣,锣声铿锵,管笛长啸,如《大开门》便是这般;而同样的乐器演奏的《怀念》《一枝梅》《槟榔香》,或婉转缠绵,或哀怨低回;再就是《叩皇天》《万岁喜》《六国封相》《司马相如》等曲目,多彩的音调,富有层次的表达,让人不禁暗暗赞叹。另外,《闹军坡》《庆丰年》这样现实题材的八音乐曲,以及《万花灯》《比目鱼》一类的生活写照,还有《新拜堂》《酬宴会》等庆典内容。这些曲目源于农耕生活,扎根乡野,是农村劳作场景和生活图景的真实再现。

  莫晓鸣表示,海南八音乐曲是海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逐步创造形成的,它深受我国汉唐以来传统音乐的影响,延续着中原音乐、岭南音乐的血脉,并且融会了海南音乐文化的诸多元素,如海南琼剧、民歌、斋乐等。它深深扎根在海南人民心中,也是海南人民文化生活中喜闻乐见的艺术品种,为研究我国的音乐艺术和乡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依据。

  独特音色源自乐器“海南造”

  海南八音历史悠久,它所呈现出的魅力,不仅仅是在演奏上,其乐器本身就令人叹为观止,大部分来自民间本土传统乐器,为民间艺人所创造,具有浓郁的海南特色。

  海口美兰区是海南八音最早的发源地,其中的灵山镇是八音的重镇,灵山镇的儒杨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八音乐手,有的村民还保留着上百年历史的八音乐器和乐谱,佐证了海南八音和这个小村庄的渊源。来自灵山镇儒杨村的海南八音市级传承人黄兹合老人便是其一,年过耄耋仍旧精神矍铄,时常参加各类八音展演,还亲力亲为地为孩子们授课。

  2019年9月21日,第七届“美兰杯”海南八音比赛在海口市美兰文化馆音乐厅举行。图为八音乐队指挥。记者康登淋 摄

  记者初识黄兹合,已是十年之前,而今再拜访,更觉亲切熟悉。年近90岁的黄兹合笑着把手中的椰胡展示给记者看,说:“椰胡是海南黎族和汉族弓拉弦乐器,史称潮提,又称小胡。这把椰胡可是我自己亲手做的,其音色柔和、醇厚而优美,发音明亮。椰胡之所以能拥有独具一格的音色,说明其选材和制作尤为严格和特殊。”黄兹合细细述说着当中的特别之处。一是椰胡的胡筒必须选自生长在海南万泉河两岸且状为椭圆或桃形的椰壳,且直径需要达到14—16厘米之间;二是用以制作椰胡的椰子壳、梧桐板、红木、海螺壳、鱼泥竹子等必须全为原生态材料;三是制作工艺全为手工制作。因此,椰胡具有非常典型的原生态特征,也富有海南地方特色,是海南民间较受欢迎的传统乐器之一,其独具一格的品质和音色已被业界认可和重视。

  令人惊喜的是,黄兹合还会用海南的坡竹制作喉管,吹出来的声音清脆响亮,与内地竹子制作的发声醇厚的喉管听感差别很大。又如唢呐由花梨木制作,调弦、箫均为海南竹子制作,子鼓和梆板等均为热带雨林老木制作而成……

  找到传承与创新的平衡点,让八音遇到更多知音。黄兹合特意选出一些20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歌曲和当下青少年喜欢的歌曲,如《打靶归来》《歌唱祖国》《我是一个兵》《洪湖水浪打浪》《小星星》《铃儿响叮当》等,采用新的演奏法将其与旧的八音乐曲结合起来,旧曲新奏,增加现代元素后,八音队在各地的受欢迎程度大大增加。目前文昌和琼海等地的民间八音队大部分采用这样的演奏方法,获得了广大群众的普遍好评。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孔庆才带队的灵山镇八音演奏队最近几年没有一天不是从早忙到晚。“我们队与其他八音队最大的区别在于有乐谱。”孔庆才指着面前厚厚的一摞八音简谱笑着说,“传统的工尺谱已经很少有人认识了,但是老的曲目不能丢,那是八音的精华,也是八音能传承下来的原因。我们把它变成简谱,很受欢迎。”

  此外,吹唢呐的老艺人孔繁福、高龄鼓手叶芳和、成了笛子传承人的许声万、海南曲艺界一绝的郭泽运,以及北方人丁连城等,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传承着海南八音,使人们从乐曲声中触摸到传统的脉搏,享受着来自乡间音乐的博大与美好。

  谱时代新声尽显“海南气质”

  去年11月24日,一部以海南教育扶贫和教育移民为背景的本土原创电影《穿过雨林》全国公映,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好评,当中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动人的故事外,还有令人魂牵梦萦、绕梁三日的电影音乐。


本土原创电影《穿过雨林》音乐融会运用“海南八音”。

  主创人员聘请了海南民间音乐艺人,融会运用“海南八音”民间器乐和竹竿舞、摸螺歌等海南黎族曲调,当中的海南八音既有《庆丰年》《闹军坡》的喜庆曲调,也有《万花灯》《比目鱼》一类的农作生活写照,是农村劳作场景和生活图景的真实再现。不少观众在观影后表示,原本以为海南八音只能在特定的场合演奏,没想到融入现代元素的海南八音在这部电影中将海南气质、海南特色、海南风情尽情展现出来,为电影锦上添花,也将海南八音的魅力尽情绽放。此外,如今许多广场舞、流行歌曲也将海南八音的元素融入其中,显得独具特色且令人印象深刻。

  自2008年开始,美兰区旅文局先后在灵山、三江、大致坡、演丰4个镇建立了八音传习所。后来又以点带面,把在灵山镇文化站建立的“美兰区八音传习所”作为重点定期公益培训,每年举办4期,每期3个月,聘请专业八音老师进行授课。十余年来,培训了学员万余人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学习八音的队伍。

  黄兹合和孔庆才两位传承人长期担任着“培养八音师资队伍”重任,有了一批八音教师,才能更广泛地开设八音培训班。“选择有音乐天赋的小学生来培养,把八音引进校园课堂,利用民间音乐的丰富资源,对学生进行本地区传统音乐教育,使八音在下一代身上得以传承……”这个大胆且富有创意的想法,一经黄兹合提出马上得到了相关政府的回应,“八音进校园”培训班从2012年持续至今,10年来培养了一拨又一拨的八音演奏人才,他们在各类八音展演舞台上向省内外的市民游客展现海南八音的魅力。激活非遗的传承基因,对于年轻的他们,于传统文化的理解、审美认同、情感归属和文化自信,或许比老一辈的八音人会更多一层。

  为了全面抢救和保护海南八音,各级相关政府向全社会征集遗存下来的古老乐器,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保留传统乐器的制作工艺,收录工尺谱,并请专门的音乐专家转换为人们熟知的五线谱。同时,建立健全海南八音数字库,把海南八音的目前状况、分布区域、相关场所、实物资料、保护情况等,进行全面系统地记录、整理,以便让后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时间:2022/9/26
来源:海口日报
作者:吴雨倩
 
返回上一页
 
指导单位: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主办单位:海口阳光旅游信息与文化传播中心
电话:0898-68723592
琼ICP备19003582号 琼公网安备46010502000334号
指导单位:海口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
主办单位:海口阳光旅游信息与文化传播中心
电话:0898-68723592
琼ICP备19003582号
琼公网安备46010502000334号